零陵春望

唐代柳宗元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平野春草绿,晓莺啼远林。

日晴潇湘渚,云断岣嵝岑。

仙驾不可望,世途非所任。

凝情空景慕,万里苍梧阴。

    作品简介

    《零陵春望》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四句写望中春日美景,近看平原绿草,潇湘洲渚;北望岣嵝高峰,南眺苍梧万里。后四句发思古之幽情,由眼前零陵的春景,忽而思接千载,想到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的大舜。圣人不可见,世途太艰险,诗中对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的怅惘若失情绪是很明显的,但表达得又很委婉。抒发了作者为江南明媚春光所吸引的喜悦之情和待罪南荒的郁悒与感伤。这首词情景自然,意境谐和,清丽葱郁。

    创作背景

    柳宗元于永贞元年(805年)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治所在湖南零陵,这首诗作于元和六年春(811)诗人永州司马任上,时年三十九岁。当时朝廷有规定,凡是员外以及摄、试官,均不得干预朝政,因此,柳宗元这个员外司马的职务实际上是个闲官,正如他自己所说“俟罪非真吏”(《陪韦史君祈雨口号》)。他不仅无实权,甚至没有官舍,只得寄居在潇水东岸的龙兴寺里。龙兴寺是一座年久失修的古寺,位于偏僻的城郊,环境荒凉,香火冷落。但好在它建在土岗之上,视界开阔。柳宗元住在西厢,他让工匠在墙上开了扇轩窗,凭窗可眺望远处的山水,略抒胸中郁闷。此篇即是一时游兴之作。

    • 赏析

    “平野春草绿,晚莺啼远林。”这两句一是眼中所见,一是耳里所闻。春天来了,大地复苏。放眼看去,平坦的原野草色如茵;到了傍晚,百鸟投林,从远方树林里传来清脆、动人的莺鸟的啼啭声。对于久住南方的人,这种草绿莺啼的自然风光也许觉得平常,但对于久居西北长安从未到过江南的柳宗元,感受就大不相同了。他张开多少有几分惊奇的眼睛和耳朵,充分感受大自然的色彩和声韵,充分领略江南春光的明媚与动人之处,表现出十分敏锐的对自然美的观赏力。

    “日晴潇湘渚,云断岣嵝岭。”在晴朗的春日,凭眺远方,不仅可以看见那自西南方蜿蜒而来的一脉湘江,而且能见到江中那些露出水面的小块陆地——它们在春光里也都染上了新绿。还有更远处那座传说中虞舜“陟方而死”的九疑山,云横雾断,气象万千,引人遐思。这两句写的是远景,其中一为俯瞰,一为仰望,摄取的角度不同;此外,还抓住了山水景物各自的特征,如对江渚,用金色的阳光点染;对峻岭,用缥缈的云雾衬托;目的都是要写出它们不同的韵味和情致。

    前四句写的都是自然景物,但每句的写法并不相同:有的表现视觉形象,有的表现听觉形象,并且运用远近上下相结合的写法;于是,读者就被带进了作者感兴于其间的自然环境,获得一种立体感,有如身临其境,在观赏山水风光的同时,体味诗人心中那宁静与幽远的情趣。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从艺术表现技巧看,在古诗中上下远近相结合的写法经常使用,不算新奇;但这四句却不是一般写景的俗套,不是为了适应某种艺术技巧的模式而拼凑出来的句子,而是作者真实感受的抒写。二是这四句写的虽然是景,但在自然风光的背后,有着作者对祖国历史文化和自身不幸遭遇的联想与沉思。

    “仙驾不可望,世途非所任。”原来这潇湘之滨和九疑山下不仅景致动人,而且联系着一段远古的传说。《尚书·舜典》有这样的记载:舜“五十载,陟方乃死”。“陟方”是帝王巡守的意思,即舜做皇帝五十年的时候,到南方巡视他的疆土,死在九疑山下。《水经注·湘江》写道:“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柳宗元不仅熟悉这些神话传说,而且对传说中的先圣前贤,怀着深切的景慕之情。尽管传说是虚幻的,但它作为源远流长的祖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柳宗元这样的时刻关心祖国人民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心中,仍然感到非常亲切。过去只能从书本里读到这些记载,如今出于不幸的原因亲临传说中的圣地,他思古之幽情受到融发,并联系自己的身世遭遇,于是很自然地生出许多感慨。舜的高大形象是不可能再见到了,而像他这样的圣人也会在巡守途中死去,可见人生道路有多么艰险、曲折。柳宗元从舜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发出“人世间的道路太曲折险阻,不是我这样的人所能走得通的呵”的感慨。

    “凝情空景慕,万里苍梧阴。”对先圣只能徒然怀着深切的景仰与敬慕之情,那广袤万里郁郁葱葱的九疑山,令人感到就是舜留给他后世子民的余荫。柳宗元用丰富的想象结束了这首诗,不仅对祖国古老的历史和文化寄托了他的一往深情,而且还以此来自勉自慰,虽身处逆境,仍应保持高尚的操守。

    诗的首联从零陵春景写起,描绘了莺啼草绿,平野林深的景象,这一联紧切诗题,突出“春望”。颔联写零陵晴日当空,诗人遥望衡山,视线却被白云隔断。诗的颈联写诗人北望,想起了葬于湖南宁远九嶷山之舜陵(因为那里亦称零陵),道出世途如网不可放纵之意,这一联抒发了诗人被贬后的不满心情。末联是说诗人空怀景慕之情,因为“仙驾不可望”,故只能将此情遥寄苍梧山之阴。这首诗情景相融,联想丰富,含蓄地描述了诗人被贬后的心态,诗人曾于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与王叔文政治变革,同年八月宪宗登位,诗人即被贬,所以诗人有“仙驾不可望”之叹,表现了其胸中的失落感。

    这首诗在柳宗元的诗作中算不上名篇佳制,也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许多选家在编选柳氏作品集中很少收录它;但这并不影响对它的欣赏。如果把它与柳宗元其他诗作放在一起,参照阅读,则不难看出它在了解柳诗思想和艺术特色上所具有的一定的意义。

    点击查看全部
    柳宗元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793)进士,授集贤殿正字,调蓝田尉,拜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十年后迁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病死任上。柳宗元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其诗与韦应物并称“韦柳”。有《柳河东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热门诗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