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即事

唐代戴叔伦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尽日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 作品别称湖南即事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简介

《湘南即事》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借卢橘、枫叶表明节令由夏入秋,触发了诗人的愁思;次句点明所怀,表达了诗人心恋帝阙的廊庙之思;后两句借水生情,明显地流露出了诗人叹惋韶华消逝,而此身无所作为的焦灼感。全诗纡曲婉转,感情诚挚,意尤深切。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766-779年)初年,刘晏任度支盐铁转运租庸史,曾推荐戴叔伦主持湖南转运。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戴叔伦又入湖南观察使曹王李皋幕,住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如此先后在湖南多年。当时他已近五十的知命之年,而身居幕僚,无所建树。有感于节物风光不相待,写下了《湘南即事》这首诗。

  • 赏析

《湘南即事》这是一首即事抒怀,思念京师长安之作。

首句借卢橘、枫叶表明节令由夏入秋了。花开叶落,季节变更,触发了诗人的愁思。次句点明所怀:“出门何处望京师。”“何处”二字,状引领极目长安的形态,表达了诗人心恋帝阙的廊庙之思,意尤婉切。本来京师长安是诗人求仕之地,所在何处,诗人肯定自知。故作问句,感慨更深一层,正是欲归而不得,转觉路迷。后来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以长安指沦陷了的汴京,他明说望而不见,是由于许许多多的山遮住了的缘故。这里的故问与辛词的明说虽不同,但所寄寓的欲归而不得的深沉感情则是完全一致的。

后两句借水生情。“沅湘尽日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江水东流,自古而然;沅湘东流,亦属自然现象,孔子曾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来概括河流的本质特性,可是诗人却责怪它“不为愁人住少时”。水自东流,人却不得归,这是诗人的怨尤所来,虽不合理,但却近情。不过水不仅东流,而且是“尽日”流即使少住片刻也不肯,这就尤其使人难堪了。沅、湘即便停滞,也载不得诗人西归。这正是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那种好梦难圆,却错怪黄莺的痴极之语。诗虽纡曲婉转,怨怀之深,仍不难看出,这样“自是人生常恨永长东”了,感情是极诚挚的。细绎之,从水的尽日东奔,不住少时的“尽日”、“少时”的时间强烈反差看,呼应开头的花开叶落,又明显地流露出诗人叹惋韶华消逝,而此身羁留湘南,屈居幕僚,不得有所作为的焦灼感。

点击查看全部
戴叔伦

戴叔伦

中唐诗人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少从萧颖士学,有才名。历参湖南、江西幕府,任抚州刺史、容州刺史、容管经略史兼御史中丞,后人称为戴容州。德宗时诗名极盛,其题材、风格、手法,均体现出唐诗由盛转向中、晚的脉络。乐府诗上承杜甫,下启元、白。五律意达词畅,绝句清隽深婉。明人辑有《戴叔伦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热门诗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