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槎

唐代骆宾王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

真心凌晚桂,劲节掩寒松。

忽值风飙折,坐为波浪冲。

摧残空有恨,拥肿遂无庸。

渤海三千里,泥沙几万重。

似舟飘不定,如梗泛何从。

仙客终难托,良工岂易逢。

徒怀万乘器,谁为一先容。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五言排律
  •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简介

《浮槎》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这是一首咏浮槎而抒发怀才不遇的诗,全诗是序言内容的高度概括。前六句随序中对应段落对浮槎的命运与时机进行感怀,后六句细致描绘浮槎处境危险、无人相助、不被人赏识的境况。此诗以物喻人,笔力刚健,用词精确,写景浩阔,抒情强烈,使人沉痛无比,感慨无限。

创作背景

《浮槎》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在齐鲁闲居期间,当时诗人一方面悠游山水,另一方面又时时受到怀才不遇的悲愤的侵袭,于是写下了这首富有代表性的咏物诗。诗题下附了一篇长序说明诗人作诗的动机:他是有一天在江岸上看见江中一根漂浮的大木头,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深有感触而作的。

  • 赏析

《浮槎》这是一首咏浮槎而抒发怀才不遇的诗。全诗是序言内容的高度概括。序中“负凌云概日之姿”描绘了浮槎没有落水前的高耸之状,被简化为首句“昔负千寻质”。序中讲述了此树长在偏远之处,非常茂盛,诗中则说它在“九仞峰”之上,拥有松树与桂树般高尚的品质。序中运用了夸张手法,将浮槎与传说中的事物相比较,表达了赞叹之情:“与建木较其短长,将大椿齐其年寿者。”诗中为简化,运用“凌”与“掩”二字表达超过之意。诗的五、六句为了达到语句精练,进一步把序中的描写语句进行简化,把“上为疾风冲飙所摧残,下为奔浪迅波所激射”简写成“忽值风飙折,坐为波浪冲”,虽然失去了铺张扬厉之气,却有了言简意赅的简约美。

诗的第七至十二句,诗人不再追随序中的对应段落对命运与时机进行感怀,而是细致入微地描绘浮槎处境危险、无人相助、不被人赏识的境况。七、八句写浮槎饱经摧残、臃肿无用,寓意显豁,是诗人坎坷生平的象征。接下来四句,浮槎的漂泊流离得到酣畅淋漓的描绘,特别是“三千里”“几万重”的夸张以及“似舟”“如梗”的贴切比喻,显示出诗人杰出的咏物才能,情景交融、寄意深远。诗人在结尾四句中说浮槎难以遇到良工,变成“万乘器”,托物言志之意非常明显,是诗人怀才不遇之愤的集中体现。骆宾王是唐初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据《全唐诗》记载,他“七岁能属文,尤妙于五言。尝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但他始终怀才不遇,甚至曾蒙冤入狱。所以难怪他在岸上看到江中的“浮槎”时会感慨万分,作出这首诗来。如果拿这首咏物诗,和另一首咏物诗《在狱咏蝉》对照,就更能理解他的苦心了。那“忽值风飙折,坐为波浪冲”的大树,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蝉,都是仕途坎坷的诗人的自我写照。这两首咏物诗结尾的抒情:“徒怀万乘器,谁为一先容?”和“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几乎一模一样,都是诗人渴望有人理解他并帮助他脱离困境,以便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浮槎》此诗全篇用比,以物喻人,人物一体,达到了一种浑融的境界。笔力刚健,写景浩阔;用词精确,对仗工稳;描摹形象,如见其真。后面连用三问,步步逼近,层层深入,抒情强烈,使人沉痛无比,感慨无限。

点击查看全部
骆宾王

骆宾王

唐代著名诗人

骆宾王(约626—684),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作《讨武瞾檄》,兵败后不知所终,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有《骆宾王文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热门诗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