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

魏晋陶渊明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作品别称归去来辞
  • 作品出处陶渊明集
  • 文学体裁辞赋
  • 创作年代东晋

作品简介

《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

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0几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归去来兮辞》这篇赋就是其在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 赏析
  • 文言知识

《归去来兮辞》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衹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起二句无异对自己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之大彻大悟。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是说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坚实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获得了新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此四句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则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呵。连陆行问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实可喜。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一望见家门,高兴得奔跑,四十一岁的诗人,仍是这样的天真。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因为诗人视之为“人子”而“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孩儿们迎候于门,那是因为爹爹从此与他们在一起。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已隐然可见诗人妻子之形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出处同上)。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的背后,是她怡静喜悦的微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犹存。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人之知足长乐。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则写诗人之孤介傲岸。

点击查看全部

一、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实为古今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

二、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作动词,拄着)

②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时矫首而遐观(时:名词作状语,常常) 情在骏奔(骏:名词作状语,像骏马) 当敛裳宵逝(宵:夜晚,这里用作状语,在晚上)

③形容词作名词: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携幼入室(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儿童、小孩) 幼稚盈室(幼稚:形容词用作名词,儿童、小孩)

④动词作名词: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⑤使动用法: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愉快,使愉快) 审容膝之易安(安:使动用法,使……安适)

⑥意动用法: 乐琴书以消忧(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悦:意动用法,以……为愉快)

⑦形容词作动词: 善万物之得时(善,羡慕)

三、一词多义 心: 因事顺心(心愿) 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 问征夫以前路(名词) 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故: 故便求之(所以)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 悟已往之不谏 (放在句子主语与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奚: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 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寻: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久) 既窈窕以寻壑(探寻)

往: 怀良辰以孤往(去往) 悟已往之不谏(过往)

会: 会有四方之事(恰、逢) 相如闻,不肯与会(相见)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聚集)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一定)

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赵王畏秦,欲毋行(前往)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执行)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行为) 琵琶行(文体之一)

策: 策扶老以流憩(拄着) 振长策而御宇内(鞭子) 执策映长明灯读之(书)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策略)

时: 时矫首而遐观(时常) 善万物之得时(大好时光) 寓形宇内复几时(时候,时间)

非: 觉今是而昨非(错误的) 富贵非吾愿(不是)

四、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 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5)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

(6)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泛指。

(9)(幼稚)盈室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10)知来者之可(追) 古义:挽救,补救。今义:追赶,追求。

(11)策(扶老)以流憩 古义:拐杖;今义:扶着老人。

(12)问(征夫)以前路 古义:行人;今义:指出征的人

(13)既(窈窕)以寻壑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

(14)(景)翳翳以将入 古义:阳光。今义:景色

五、虚词的用法

(1)、以 A、既自以心为形役 (介词。使、让。) B、舟遥遥以轻飏(表修饰。“而”) C、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D、乐琴书以消忧(连词。来,表目的。) E、聊乘化以归尽(连词,表顺承。然后) F、园日涉以成趣(连词,表结果。) G、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而”) H、问征夫以前路(拿) (2)而 A、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B、门虽设而常关(连词,表转折。) C、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D、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3)之 A、悟以往之不谏(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到往) C、悦亲戚之情话(取独) D、善万物之得时(取消句子独立性)

六、判断句

(1)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富贵非吾愿

七、宾语前置

(1)复驾言兮焉求(“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乐夫天命复奚疑(“疑奚”)

八、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介词,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耕植不足以自给(省略介词宾语,耕植不足以“之”自给) (5)足以为酒(省略介词宾语,足以“之”为酒) (6)景翳翳将入(省略宾语,景翳翳将入山) (7)云无心以出岫(省略介词,云无心以出于岫)

九、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2)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十、介宾后置句

(1)农人告余以春及(即“以春及告余”)介词结构后置 (2)将有事于西畴(即“于西畴有事)介词结构后置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即“于武昌丧”)介宾结构后置 (4)问征夫以前路(即“以前路问征夫”)介宾结构后置

点击查看全部
陶渊明

陶渊明

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有《陶渊明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热门诗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