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

唐代韩愈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秋灰初吹季月管,日出卯南晖景短。

友生招我佛寺行,正值万株红叶满。

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

然云烧树火实骈,金乌下啄赪虬卵。

魂翻眼倒忘处所,赤气冲融无间断。

有如流传上古时,九轮照烛乾坤旱。

二三道士席其间,灵液屡进玻黎盌。

忽惊颜色变韶稚,却信灵仙非怪诞。

桃源迷路竟茫茫,枣下悲歌徒纂纂。

前年岭隅乡思发,踯躅成山开不算。

去岁羁帆湘水明,霜枫千里随归伴。

猿呼鼯啸鹧鸪啼,恻耳酸肠难濯浣。

思君携手安能得,今者相从敢辞懒。

由来钝騃寡参寻,况是儒官饱闲散。

惟君与我同怀抱,锄去陵谷置平坦。

年少得途未要忙,时清谏疏尤宜罕。

何人有酒身无事,谁家多竹门可款。

须知节候即风寒,幸及亭午犹妍暖。

南山逼冬转清瘦,刻画圭角出崖窾。

当忧复被冰雪埋,汲汲来窥戒迟缓。

    作品简介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先写在青龙寺观赏柿林之美,接着观看寺内的壁画,进而叙述寺僧进柿食柿,最后向崔群陈述个人设想,期以共勉。此诗句奇语怪,韵律古拙,于七古中别开生面。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时韩愈由江陵法曹召为国子博士,调回京城,与好友崔群游京城南门外青龙寺,因作此诗赠崔群。

    • 赏析

    这首诗和韩愈同期所作赠答诗一样,主旨在述交谊、记游兴、抒感慨;感慨则不外是才不得施的苦闷,时不我待的悲凉。

    此诗记述的是游佛寺,但除了提到“二三道士”,不及佛语佛典,而集中描绘青龙寺的独特风景——秋天硕果累累的柿树。用奇语使僻典,极尽比喻想象、夸饰渲染的能事,把一片柿树描绘得如现代印象派图画,奇情异景,光怪陆离,造成一种高华壮丽的风神,使人惊心动魄,不敢逼视。中间转而即景抒情,由当前的游踪,回顾前此患难,再转回到身世的零落,结构起伏转折,运思渐趋细密,诗情也更入佳境。这一篇在古体中多用对句,则使语气文情显得更加流畅。

    全诗分三部分:

    开头十八句,是第一部分,运用浓重的色彩、神奇的想象描写游青龙寺所看到的柿林如火的景观,并用桃源渺茫、枣下伤感做陪衬,点出这次游历是一次真正的享受。

    此下十句,是第二部分,回忆前年赏杜鹃、去年观枫林,领悟只有景物好、心情好、游伴好才能感受旅游的乐趣,把游青龙寺的美好印象挖掘得更深入了。

    最后十二句,是第三部分,劝告朋友不要只顾忙于俗务,抛弃了人生的乐趣,应当抓住时机,再入南山一游。“何人有酒身无事?谁家多竹门可款?”写出闲情逸致,写出潇洒人生。

    这首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刻画了柿叶柿子的形象,以“火伞”“赪虬卵”“赤气冲融”“九轮照烛”等神话意象来作比喻,并以粉红如霞的桃树,“朱实离离”的红枣树,万山红遍的踯躅(映山红),“层林尽染”的千里霜枫四样红树相映衬。意象本身很平常,但经过比喻的润色,遂显得怪异神奇。前半部分风格浓重奇险,后半部分字句轻圆,意境闲远,“从柿叶生出波澜”,是韩愈七古中的上乘之作。

    点击查看全部
    韩愈

    韩愈

    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热门诗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