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滹沱见蕃使列名

唐代李益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漠南春色到滹沱,杨柳青青塞马多。

万里关山今不闭,汉家频许郅支和。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品简介

《临滹沱见蕃使列名》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诗人去滹沱会见蕃使的情景和感想。前两句写会见的时间、地点和热烈场面。后两句是作者参加这次盛会的感想。这首诗自然流畅,优美隽永,有清沏爽利之感。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两句侧重抒情。写景由远而近,层次分明;抒情含而不露,蕴籍有致。全诗前后照应,情景交融。

创作背景

唐代回纥使者至京城长安(今西安市),照例取道滹沱。唐同回纥虽也有过一些冲突,但总的说来,关系较好。回纥为了摆脱突厥的奴役,一直归附唐朝。唐朝为了击退突厥、吐蕃的侵掠,对回纥采取保护、联合的策略,并应回纥的请求,先后嫁了四个公主到回纥。据《旧唐书·回纥传》记载:德宗贞元三年(787),回纥遣使者来贡方物,且请和亲。次年十月,回纥公主及使者来唐迎亲,“凡遣人千余,纳聘马二千。德宗令朔州、太原分留七百人,其宰相首领皆至,分馆鸿胪、将作。”这次迎娶的,就是德宗之女咸安公主,使者十月到京,回程至滹沱,当在贞元五年(789)春日,此时诗人北游塞上,途经滹沱河边,诗中“漠南春色”的措词和所写隆重景象,诗中所写可能就是这次接待下嫁回纥的咸安公主的活动。

  •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去滹沱会见蕃使的情景和感想。

诗的开头两句写会见的时间、地点和热烈场面。“春色”语意双关,既指春日的景色,也代指蕃使,即咸安公主,这时她已被唐册封为智慧端正长寿孝顺可敦(可敦为回纥可汗之妻的专名。在唐代,回纥的可汗、可敦大多请求唐朝册封),故以“漠南春色”称之。“塞马多”点出蕃使众多,这次回纥来人共千余。滹沱河上,成千上百的塞马昂首挺立,场面非常热烈壮观。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春色、春光,常用来象征温馨祥和的事物。春风吹拂,杨柳青青,滹沱河上,春光荡漾。这美好的春色,不仅烘托出人们的喜悦心情,还象征唐与回纥的和睦关系。

三四两句是作者参加这次盛会的感想。这两句诗用郅支事。意思是说,朝廷频频准许同回纥和好,而今万里关山,均不设防。这既是承上文赞美唐与回纥的和好,同时也是对唐的边防废弛的忧虑。诗人认为唐与回纥保持和好关系是应该的,所以诗中加以赞美,但他觉得与此同时,还应加强边备,因为回纥此时虽然归附,难保今后不会像郅支叛汉那样叛唐为乱。“频许”二字,即含有时叛时服的意思。如果边防废弛,必然要吃大亏。事实上,在这之前不久,即大历十三年(778)回纥就曾入侵太原,唐军士卒死千余人,后赖代州(今山西代县)都督张光晟打败回纥,北人才得以安宁。

这首诗自然流畅,优美隽永,有清沏爽利之感。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两句侧重抒情。写景由远而近,层次分明;抒情含而不露,蕴籍有致。全诗前后照应,情景交融,同时,前后又构成因果关系,边关迷人的景色,是实行和睦政策的必然结果,而和睦政策是赢得和平与繁荣的重要原因。在这里,诗人吟唱的不仅是一曲优美动人的草原牧歌,更是一首民族和睦、祖国繁荣的和平赞歌。李益是中唐七绝杰出的诗人之一,清沈德潜称他“音节神韵,可追逐龙标、供奉”。而这首诗确实可与王昌龄(龙标)、李白(供奉)之作媲美。

点击查看全部
李益

李益

唐代官员、诗人

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藏(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年)登进士第。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贞元十三年(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贞元十六年(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优美诗篇。元和后入朝,历任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右散骑常侍、太子宾客、左散骑常侍,太和元年(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自编从军诗50首,今存《李益集》2卷。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热门诗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