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妇秋思赋

南北朝萧绎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荡子之别十年,倡妇之居自怜。登楼一望,惟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山则苍苍入汉,水则涓涓不测。

谁复堪见鸟飞,悲鸣只翼?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况乃倡楼荡妇,对此伤情。

于时露萎庭蕙,霜封阶砌;坐视带长,转看腰细。重以秋水文波,秋云似罗。日黯黯而将暮,风骚骚而渡河。

妾怨回文之锦,君悲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远如何?

鬓飘蓬而渐乱,心怀愁而转叹。愁索翠眉敛,啼多红粉漫。已矣哉!秋风起兮秋叶飞,春花落兮春日晖。春日迟迟犹可至,客子行行终不归。

  • 作品出处艺文类聚
  • 文学体裁宫体赋
  • 创作年代南梁

作品简介

《荡妇秋思赋》是南朝梁元帝萧绎创作的一篇宫体赋。此赋表现荡子之妇的“秋思”,作者写出了不同阶段的“思”的不同内涵和表现形态,生动地表现了闺中人对荡子的担心、思念以及焦虑、期盼、失望、悲伤之情。全赋语言浅显,色彩艳丽,描写细致,音节流畅,情意婉转。

创作背景

中古的文人创作中,常有代人立言、代客言愁的作品,萧绎这篇《荡妇秋思赋》就是这一类的作品。有人认为,这篇赋是萧绎为讽刺徐娘而作,但没有可靠的凭据。

  • 赏析

萧绎《荡妇秋思赋》散文诗一般行云流水,十分流畅自然,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与司马相如《长门赋》相比,明显脱离汉赋的穿凿附会,作者的情感不受拘检是原因之一。开头部分,“登楼一望,惟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中间“重以秋水文波,秋云似罗,日黯黯而将暮,风骚骚而渡河;妾怨回文之锦,君思出塞之歌”能以浅语写深情,情景的衬托也是成功的。赋中种种微妙的情思:担心、思念、焦虑、期盼、失望、悲伤……融合在那眺望的眼神中,不着一情字,仅以高度概括的情物结构全篇。

从表现人物感情看,也是一波三折,层层推进,在有限的篇幅里容纳比较丰富的内涵。全篇以“思”字绕贯全文,但在行文中,不同阶段的“思”又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态。赋起笔由“自怜”作为基调。这是对已经逝去十年生活的概括,又是今天生活的基点。虽属“自怜”,却希望不灭,便是“盼”夫归来。盼而不至,便去“登楼”,其实赋的开头是从“登楼”开始的。“登楼”是实在等不下去的心理外化,既说明“登楼”之前思之苦,又为新转机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它甚至成为一种特定的艺术情绪。“登楼”唯见含烟的远树、云山一体、水天一色的景色。这些使人失望,但还不足以促使她心理发生变化,唯徒暮归的只鸟,一声声哀叫,不徒孤零零的外形触人情绪,更兼声声凄厉、孤寂的叫声,从视、听两个方面打动人物。睹物思人,不由得不动情。由怜己到怜鸟,情感有了质的变化。又见皓月当空,月正圆,偏人不圆,这正一反两衬,使倡妇的情怀由刚才的自怜而至于自伤。于是联想到时令,看出寒露萎蕙,严霜封阶,想到十年韶华不再,青春已老,岁月如霜;又值这薄暮冥冥、秋云惨淡的时日;想到将要面临的辗转反侧的难捱夜晚和这夜晚以后更多难捱的时日,自然想到带给自己这些痛苦的丈夫,于是由盼”,而“怜”,而“伤”,而“怨”。可是怨而无用:路途遥远,相见无期,只得转而“自慰”。这不是说她彻底失望了,而是明天还会想,虽然希望渺茫,但是从她对春天还会来的信念上看,她还是相信丈夫总有一天会回来的。虽然从行文看,这句是绝望,但潜意识中所传达的正是这种渴望。

点击查看全部
萧绎

萧绎(梁元帝)

南梁皇帝

萧绎(508—555),即南朝梁元帝,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梁武帝萧衍第七子。封湘东王。曾任会稽太守、丹阳尹、江州刺史。太清元年(547)任荆州刺史,镇江陵。及侯景乱,命王僧辩等讨伐,事平,在江陵即帝位。承圣三年(555),西魏伐之,陷江陵,遭虏被杀。能书善画,为南朝宫体诗人。所著颇丰,然大都散佚。明人辑有《梁元帝集》。又有所著《金楼子》残本存世。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热门诗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