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临池诗

南北朝温子昇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光风动春树,丹霞起暮阴。

嵯峨映连璧,飘颻下散金。

徒自临濠渚,空复抚鸣琴。

莫知流水曲,谁辩游鱼心。

  •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 文学韵律押[侵]韵
  • 创作年代北魏

作品简介

《春日临池》是南北朝时期诗人温子昇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一篇春游即景之作,诗的前四句为第一层,描绘了春日傍晚雨后天晴的瑰丽景色,后四句为第二层,抒发了作者亲临池畔抚弄弦琴时的空寂孤独的思想感受。全诗语言流转,韵律和谐,寓意蕴藉,是五言古诗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春日临池》这首诗一般认为是诗人富贵之后的闲情偶发。而山西大学康金声教授则认为此诗“盖在温怀才不遇、不为人知时”所作。按《魏书》本传谓温子昇“初为广阳王渊贱客,在马坊教诸奴子书”,因作《侯山祠堂碑文》而为常景赏识,才名始大。“熙平初,中尉东平王匡博召辞人”,温得为御史,从此腾达。故此诗当作于熙平元年(516)之前,元渊袭广阳王(永平四年,511)之后。当时正是诗人年华二十左右,年轻气盛,自恃才华横溢而无人赏识,故自比伯牙、游鱼,自叹无人识才。

  • 赏析

《春日临池》诗篇一开始,即把读者引入一个风光瑰丽迷人的美好景色中去。首句的“光风”写出了雨后日出,天朗气清,阳光灿烂,微风徐拂的景象。春树在微风的吹拂下,摆动着它那嫩绿的枝条,一个“动”字,把本来静止的景物一下子便写活了。接下去写在一片暮霭的笼罩中,天空中升起了一片片美丽的红霞,这里的一个“起”字也用得极为别致,使火红的晚霞顿生升腾的韵致。这两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景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既生机盎然,又充满了情趣,使读者感到清新美丽,赏心悦目,而又富有诗情画意,有着十分感人的艺术魅力。

第三、四句写山势和池塘。“嵯峨映连璧”,写在斜阳的照耀下,巍峨的山峦峻峭挺拔,它那雄伟的身影倒映在池水中。“飘飙下散金”,更为奇丽,大约这时池塘的上空还在滴落着雨点,一滴水珠便可见太阳的光辉,那些雨点在阳光的照耀和徐风的吹拂中,飘飘然降落着,它们带着晶莹灿烂的光彩,好像是从天空中撒下来的碎金一般。这两句诗写得极为神妙,妙在诗中并没有直接点明所描绘的事物,而是让读者去意会,去想像。读者如果不联想到诗题“春日临池”,忘记了这是在池边,很难想像到“峨嵯映连璧”是什么意思,如果不联系“光风”,也不容易体会到“飘颻下散金”的含意和韵致。所以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全诗的精华,全诗中最传神的警句。这也正是诗人身临其境而得到的独特感观,是此诗最美妙的地方。

后四句笔锋一转,着重在抒情。“徒自临濠渚,空复抚鸣琴。”写作者只身一人来到池塘边上,抚琴奏曲。这里的一个“徒”字,一个“空”字,表现出他无限的孤单与寂寥,蕴涵着无限的惆怅与忧郁,充满着一种莫名其由的失落感。接下去写道:“莫知流水曲,谁辩游鱼心”,至此,作者才道出了真情,他感慨自己没有知音,没有朋友,更没有人了解自己。诗人在这里使用庄子与惠子同游事、伯牙与钟子期知音事这两个典故的寓意是十分清楚的,一方面说没有知音能理解自己的志趣,另一方面说:我如今也来到水池边上,然而有谁能和我像惠子与庄子那样辩论游鱼的心情呢?也就是说自己没有可以交谈论辩的朋友。因此,这一层所表现的显然是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情感。

温子昇是北魏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文笔曾被梁武帝萧衍称赞为“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北朝文官同僚亦夸他“酸颜(延之)铄谢(灵运),含任(防)吐沈(约)”(《魏书·温子昇传》),在当时极富盛誉。他的诗与南朝齐梁绮丽的诗风相近,他的这首诗尤以写景见长,寥寥数笔便描绘了一幅美妙、神奇、瑰丽多彩的春日晚景图画,不仅景物生动,而且色彩极为流丽,在时间空间上也把握得恰到妙处,富有强烈的审美意义和艺术概括力。同时,这首诗语言流转,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寓意蕴藉,是五言古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并且也可以看做是五言古诗向五言律诗演进而渐渐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点击查看全部
温子昇

温子昇

南北朝北魏时期官员、文学家

温子昇(495—547),字鹏举,济阴郡冤朐县(今山东省菏泽市)人。北地三才之一。晋大将军温峤后代。北魏时,官至散骑常侍、中军大将军。东魏武定五年(547),馆客元瑾作乱,高澄怀疑温子昇同谋,囚入晋阳监狱,饿死狱中。其诗深受南朝文风影响,原有集三十九卷,后人辑有《温侍读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热门诗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