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梦故人

南北朝何逊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客心惊夜魂,言与故人同。

开帘觉水动,映竹见床空。

浦口望斜月,洲外闻长风。

九秋时未晚,千里路难穷。

已如臃肿木,复似飘飖蓬。

相思不可寄,直在寸心中。

  • 作品出处何记室集
  •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 创作年代南朝梁

作品简介

《夜梦故人》是南朝梁诗人何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前二句写梦,后六句写梦后之望,情景如绘,相思之深切,接下四句感叹身世、直抒相思情愫。全诗语浅情深,情词婉转,悠远隽永,饶有逸韵。

创作背景

《夜梦故人》这首诗写于天监(502年~519年)后期,诗人年暮客居异乡,境况孤凄,加之仕进受挫,诗人被沉重的精神负荷压抑着。因此,怀恋故旧的情绪同抒写客观的寂寞以及感慨时命的不济,交织在一起,组成这篇抒情杰作。

  • 赏析

《夜梦故人》开首两句,入手擒题,概写夜梦。诗句不对梦境进行铺叙,而着重表现现实生活的感受同梦境的联系。昼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总有着现实的印记。一个“凉”字,沟通了实际经历和梦中情事。于此可以窥见诗人难以安定的心境。孤独的客居心情使诗人在梦幻世界中想象到与故交旧友的重聚。

“言与故人同”一句写出了梦中友我之间的情感交流。只此两句直接写梦。以下是由梦幻回到了现实。诗人写梦醒后的行为和思绪,实际上是解析导致梦境的原因,亦可视为梦的复现和延续。梦中境况的刺激,使诗人不能成寐。于是他打开窗帘,俯视江水,恍惚之间感觉到江水的流动。他又随着映射到屋内的竹影,将视线移注到床第之上,发现床上已无人下榻。实际上房中仅他一人,他却要继续梦境,寻觅到故人的身影。

“开帘觉水动,映竹见床空打”两句既写出水月朦胧的景象,又写出诗人夜梦初觉时怅然若有所失的情态。 “浦口望斜月,洲外闻长风力”两句,从句式结构上看,是为了音节的需要,将单音节的动词嵌入双音节的名词中间。从意义上来讲,应是矗望浦口斜月,闻洲外长风力。这两句较“开帘”两句进一步写出梦觉后的清醒程度,同时补写出“觉水动打”“见床空”的原因。因为点出靠斜月’’与“长风”,才使人联想到月映风拂之下,江水流波,风弄竹影,月照空床的幽美而凄清的景象。

“浦口”两句与“开帘”两句是远近景的结合,而“浦口”两句本身则于视觉和听觉的结合中,写出夜景的凄凉。再者由于诗人遥望浦口方向的侵斜夜月,耳听远处沙洲上传来的风声,这种远距离的视听又很自然地引发出诗人遥远绵长的思绪。

“九秋时未晚,千里路难穷”两句就是因景而生之情。“九秋”点明时令,强化前面景物描写的季节特征,也增添了人物内心的凄凉之感。尽管诗人以秋天离岁暮还不算太晚,聊以自慰,但毕竟“千里路难穷”,他已在考虑着归期,盼望同故人的重新聚首。这种心绪也是梦中应有之情。诗人的梦境又是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仕途遭际的坎坷,使他内心充满痛苦,这也会反映到梦中。

何逊曾受梁武帝宠信,但终被武帝因“何逊不逊”的原由疏远。诗人便以“臃肿木”自况,抒发自己不为帝王所用的感慨。失去帝王恩宠,诗人到江州任庐陵王记室,离别故人,游宦异乡,又象是随风飘转的飞蓬。身世感慨以贴切的比喻出之,形象地表现出诗人令人同情的命运。

诗题是“夜梦故人”,诗篇便以对故人的相思作结。“相思不可寄,直在寸心中。”照应开首,使全诗熔为一体。也写出梦幻并不等于现实,它无法寄托相思之情,只能把对故人的思念深深地埋藏在心中。

《夜梦故人》这诗构思精巧,虽少直接写梦,但情景无不关涉梦境。又其诗句对仗工整,已经接近近体诗的体裁。它缠绵悠远的情致也给人以美感的享受。

点击查看全部
何逊

何逊

南朝梁诗人

何逊(466—519),字仲言,梁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何承天曾孙。少为范云、沈约所称赏。梁武帝天监中,曾任建安王萧伟的记室,并随萧伟去江州。后来回建康,又任安成王萧秀的幕僚,还兼任过尚书水部郎。晚年在庐陵王萧续幕下任职,再度去江州,未几病逝。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何逊诗与刘孝绰齐名,号称“何刘”,诗风明畅,多清丽佳句,声律上已接近于唐代近体诗,其诗对后世诗人有较大影响。有集八卷,已佚。著有《何逊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热门诗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