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日

宋代梅尧臣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屈氏已沈死,楚人衰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 文学韵律押[冬]韵
  • 创作年代1045年

作品简介

《五月五日》诗中描写了楚人对屈原的遭遇,怀有深深的悲哀,写出了对屈原悼念的心情,抒发出自己对屈原的伟大形象的敬仰之情。

  • 赏析

屈原出身世家贵族,却心怀家国,心系百姓,衷心辅佐楚王。他极力推崇苏秦提出的“合纵”之法,主张楚国应该联合秦之外的其他弱国如齐等,建立军事联盟,共同抗击强秦,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击破张仪所倡导的“连横”(和秦结盟)之计。可惜,楚王身边一干人等,包括公子子兰在内,都是一群胆小怕事之徒,尤其视秦为猛虎,甚至于怂恿怀王赴秦,结果被秦王留作人质,使怀王客死他乡。屈原的大半生基本上处于被贬谪流放的境地,当得知秦军最终攻破楚国郢都,屈原怀着一腔悲愤与绝望,自投汨罗江,和这个他既爱又恨着的世界作别——既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那么我还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吧。

以下逐句分析:

【屈氏已沈死,楚人哀不容】——屈原见不得世间的污泥浊水,容不下身边的奸佞小人,宁可投河,也不与宵小之辈同流合污。楚国人一方面为屈原不被容于当世而悲叹,另一方面,其实何尝不抱有和投江前遇到的渔夫同样的不解:为何单单您三闾大夫容不下这个世界呢?与众生浮沉又有什么不好呢?偏要自寻烦恼,自诩高洁,这就是和自己过不去嘛。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屈原的一次次进谏,根本抵消不了皇帝身边佞人的流言蜚语和恶语中伤,可谓志大才疏力不足,终究不过欲以一己之微力,击退赶走蛟龙而已。说动听一点,这叫“徒有缚龙力”,说难听一点,不过是“蚍蜉撼大树”,典型的不自量力。犹如和风车决斗的堂吉柯德,虽勇气可嘉,却无回天之力。读不懂周围的政治空气(空気が読めない),徒然高估了自己而已。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我梅尧臣不能替屈死的屈原老先辈了却生前的心头之恨,便只能在屈原当年流放过的地方,寻找着些许先生留下的足迹。想起自己家贫无资,没有屈原的显赫身世,应考落第,虽欲继续攻读,奈何家境不济,只能托人混个小小的秘书之职。空有屈子之才,而无屈子之“尊”。在屈原当年幽愤投江的地方,姑且祭问一下水下的先生:我梅氏今后该何去何从,是曲己献媚保自己,还是洁身自好效先人?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来到当年屈原流放的沅湘之地,“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仿佛感受到先生的冤屈如流水般源源不绝。想象屈原先辈徒步跋涉在江边草泽,仰天长叹空有一番家国情怀,却无人识其衷肠,该是何等的孤独无依。梅尧臣仿佛读懂了屈原的内心:我也何尝不像您啊,我的报国之志同样得不到朝廷的赏识。清澈的沅水和湘水,承载着屈原深深的怨恨,北流不止,流向楚国都城郢都,向沦为遗民的楚人倾诉着自己的委屈,证明着自己的洁白。但是,千年之后,不见了江边徘徊的屈子,“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映照着沅水、湘水之中,不从有过丝毫的改变。人在自然面前,何等的渺小,罢了,罢了,不去争得一时的名利与得失,一切随其自然吧。

五月五日,端午既到,姑且以屈子之遇,宽慰一下怀才不遇的自己吧——放心自然,自我珍重。

点击查看全部
梅尧臣

梅尧臣

北宋官员、现实主义诗人,宋诗“开山祖师”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世称梅宛陵。少时应进士不第。历任州县官属。皇祐(1049—1054年)初期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曾预修《唐书》。诗风古淡,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与欧阳修同为北宋前期诗文革新运动领袖。有《宛陵先生文集》,又曾注释《孙子》。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热门诗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