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居赋

宋代苏辙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昔予先君,以布衣学四方,尝过洛阳,爱其山川,慨然有卜居意,而贫不能遂。

予年将五十,与兄子瞻皆仕于朝,裒橐中之馀,将以成就先志,而获罪于时,相继出走。予初守临汝,不数月而南迁。道出颍川,顾犹有后忧,乃留一子居焉,曰:“姑糊口于是。”既而自筠迁雷,自雷迁循,凡七年而归。

颍川之西三十里,有田二顷,而僦庐以居。西望故乡,犹数千里,势不能返,则又曰:“姑寓于此。”

居五年,筑室于城之西,稍益买田,几倍其故,曰:“可以止矣。”

盖卜居于此,初非吾意也。昔先君相彭、眉之间,为归全之宅,指其庚壬曰:“此而兄弟之居也。”

今子瞻不幸已藏于郏山矣!予年七十有三,异日当追蹈前约,然则颍川亦非予居也。

昔贡少翁为御史大夫,年八十一,家在琅琊,有一子,年十二,自忧不得归葬。元帝哀之,许以王命办护其丧。谯允南年七十二终洛阳,家在巴西,遗令其子轻棺以归。今予废弃久矣,少翁之宠,非所敢望,而允南旧事,庶几可得。然平昔好道,今三十馀年矣。

老死所未能免,而道术之馀,此心了然,或未随物沦散。然则卜居之地,惟所遇可也,作《卜居赋》以示知者。

吾将卜居,居于何所?西望吾乡,山谷重阻。兄弟沦丧,顾有诸子。吾将归居,归与谁处?寄籍颍川,筑室耕田。食粟饮水,若将终焉。念我先君,昔有遗言:父子相从,归安老泉。阅岁四十,松竹森然。诸子送我,历井扪天。汝不忘我,我不忘先。庶几百年,归扫故阡。

我师孔公,师其致一。亦入瞿昙、老聃之室。此心皎然,与物皆寂。身则有尽,惟心不没。所遇而安,孰匪吾宅?西从吾父,东从吾子。四方上下,安有常处?老聃有言: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 赏析

    这篇小赋,为苏辙晚年之作。赋前有一小引。引,文体名。徐师曾说:“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盖序之滥觞也”(《文体明辨》)。此引,主要说明自己择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东)而居的经过和原因,委姨曲致地表达出思归不得,随遇而安的闲适心境。

    苏辙虽才智卓荦,文名遐迩。但其一生命运乖戾,仕途偃蹇。因论事忠直,敢于直谏,故屡遭贬迁。辙十九岁进士及第。嘉祐六年(1061)与其兄轼同应制举,因其在御制对策中直言抨击仁宗皇帝,在朝中引起激烈争论。不得已以“奏乞留京养亲”未就仕职。治平二年(1065),出任大名府推官。熙宁元年返京,任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后又因上书神宗,言辞激切地指斥新法,出任陈州、齐州。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罢相,被诏回改著作佐郎,签书南京判官。后又以其兄轼因诗“谤讪朝廷”罪,上书营救,贬谪筠州。元丰八年(1085)旧党当政,辙虽又被召回京都供职,但不久哲宗亲政,新党重新得势,辙因上疏,反对新政,又被外放,出任地方官。后一贬再贬,由汝州再贬袁州,道出颍川时,留长子苏迟、次子苏适寓居颍川,仅携幼子苏逊同行。苏辙诗云:“老谪讧南岸,万里修燕尝。三子留二子,嵩少道路长”(《次迟韵》)。元符三年(1100)苏辙便辞官,隐居颍川,过田园隐逸生活,终日默坐参禅,读书著述,“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宋史·苏辙传》)。苏辙从十九岁涉足仕途,六十二岁离开官场,历经了宦海浮沉的生涯,亲睹了朝臣的机诈权变,目击朝政的黑暗腐败,体味了人世间的甘辛炎凉。岁暮之年,又一再遭贬,故晚年变得沉郁寡欢,对世事冷漠泰然,而倾心于坐禅拜佛。从这首小赋及其引文里,可以清楚了解苏辙暮年时的生活和心境。

    这篇短赋,仅一百六十三字。但文短旨深,言简意丰。作者通过倾诉自己寓居异地思乡恋归的心情,抒发入世与出世,留与归的思想矛盾。赋的首段,先写择居颍川与思归眉山的复杂心情,故乡“山谷重阻”,其兄轼葬于河南临汝,诸子在颍川,有庐有田,为生活计,只好寄居在此,但仍希冀死后,能将其运回故里。此段虽托寄死后之意,但笔调却十分轻快,毫无伤感悲哀之情,接着写自已思想的发展变化,“我师孔公,师其致一。”孔公,即孔子。此句意谓我自始至终都是以孔子为师的。孔子一生热心救世,作者以孔子为师,即畜明自己早年有救世济物之志,至老而不衰。但社会的黑暗,朝廷的腐败无能。仕途的坎坷遭逢,使得他心灰意冷。既然世不可救,志不能伸,只有超脱污浊的尘俗,拜佛求道,寂然而终。从文章的表面看,作者的心境是淡泊的,坦荡的。但若将“我师孔公,师其致一”与“亦入瞿县,老聃之室,此心皎然”联系起来,就可以知道作者心情的矛盾复杂和积愤之深。最后以老子之言“夫惟不居,是以不去”结束全文。老子原文是。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碓弗居,是以不去。”

    原意为赞扬圣人不以有功自居,所以人们就归功于他。苏辙引用此句,意在说明自己不是不想回归故乡,只是无法返回。这只是其表层之意。深层意思则为:我本想为国家干一番事业,但因时不我与,只有“志于山林”。末尾语意双关,含蓄蕴藉,寓意深沉,耐人回味,具有无尽的情韵。

    这篇小赋,夷旷萧散,滓蓄渊涵。虽述卜地而居之事,但却寄意深远。作者借寓居他乡,死葬故土之意,抒发个人仕途的升沉俯仰,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愤懑。文笔平和纡徐,明白晓畅,充分体现了苏辙汪洋淡泊的风格。全赋运用四言句式,因而具有整齐匀称之美。该赋虽以排忧抒愤为旨,但因其音韵和谐,声调高亢,通篇情意激荡,充满了生气与活力,一扫汉魏小赋那种哀怨悲伤之情调,为抒情言志小赋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增添了新的表现手法。就这一点来看,《卜居赋》实堪称宋代抒情小赋中的佳品。

    点击查看全部
    苏辙

    苏辙

    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之弟,人称“小苏”。宋神宗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为著名散文家,哲宗元祐年间参加过治河争论,为第三次回河的主要反对者。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栾城集》。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热门诗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