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席中兵

南北朝朱超

原文 拼音版

数年共栖息,一旦各联翩。

莫论行近远,终是隔山川。

长波漫不极,高岫郁相连。

急风乱还鸟,轻寒静暮蝉。

扁舟已入浪,孤帆渐逼天。

停车对空渚,怅望转依然。

  • 文学体裁古风
  • 文学韵律押[先]韵
  • 创作年代南北朝
  • 赏析

《别席中兵》这个一首送别友人的诗。行者姓席,其人不详。诗云“停车对空渚”,可知这次送别时间是在初秋的一个傍晚,地点则是在江畔。

开头一句“数年共栖息”,从往昔说起,回顾昔日时与朋友相处的情形。言“数年”,可见时日长久。栖息,鸟类宿息,这里借指人的游息。“共栖息”,见二人朝夕与共,情谊甚笃。当时殷勤交结之欢,历历在目,久聚必散。次句“一旦各联翩”,便由昔日写至今日,由欢聚写到惜别。言“一旦”,见别时匆匆、突然。“联翩”,鸟飞貌,此亦以鸟飞借指人去。“各联翩”,是对行者与居者双方而言。此地一为分别,各自奔东西,宛如孤鸟失侣,形单影只,何其伤情。这两句以叙事为主,寓离怨与叙今昔之情事之中。三、四两句,从上文“各联翩”一意转出议论,谓一旦分离,终隔山川,因而“有别必怨”,不论远近。古代诗人写临歧分袂,尤其为朋友饯行、赠别,往往多作居者对行者的劝勉和宽慰之辞,似乎两相分别,行者苦情独多。其实,离别乃相对而言,行者心自苦,居者意亦悲。诗人言“行近远”,指的是双方间隔的空间距离。行远,怨深自不消说;即便所行不远,然一隔山川,便有咫尺天涯之慨。

以上四句,分别从时间与空间两方着笔。前两句用昔日与今日,“数年”与“一旦”作对比,以“情亲”衬托“别难”,寓情感于叙事;后两句用空间距离并举,发为议论,以“别难”反衬“情亲”。上下两层诗意互为映照,把情亲见别难这一情意抒发得十分深刻,沉挚动人。

接下四句叙景。“长波”、“高岫”二句,写秋波浩漫,长川无极;群山耸峙,连峰叠嶂。“急风”、“轻寒”二句,写日暮风劲,薄寒中人;归鸟赴林,寒蝉噤声。诗人所描绘的山川、风寒、归鸟、暮蝉,皆是送别友人时所见的秋江暮景。景语对情语,这里写的一景一物,无不带有诗人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一种悲凉的意绪。这节叙景插入使得全篇章法呈动荡之势,更因融情入景,构成了一种凄清寥落的意境,有力地深化了诗中的情愫。此外,这里的景物描写,亦含比兴意味:写关山无际水漫漫,暗示前文“终是隔山川”句;写急风归鸟、轻寒暮蝉,且鸟虫知时而归息,更何况于人?!一片离索愁绪溢于言表,且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行者的关切与忧虑。

“扁舟已入浪,孤帆渐逼天”二句,写友人登船离去。江河万里,一叶孤舟,是离别的典型场景。这里更细致的描写出视野范围内行由“入浪”至于“逼天”的全过程。“已”、“渐”二字前后呼应,表现诗人正目送孤帆离此而去,渐行渐远,直至水天浩渺之际。境界极为开阔,含不尽之情于言表,显得真切生动,是极有情致的妙笔。

末尾二句写别后情怀:人去楼空,寂寥江浦,诗人停车久立,眇目凝望,怅恋不已。“怅望转依然”表现诗人心绪的变化,关合上文写的船行二句,即由目送扁舟入浪时的怅然若失转而渐见孤帆逼天时的深情依恋,神魂遥系孤帆远,李很空岁江水流。全诗至此结束,读之令人黯然销魂。

离别之情,是一种为人们普遍经历体验过的感情,正因为它具有普遍性,且为人们所熟悉,因此诗人抒写离情别绪,代有佳作。这类作品之所以成功的主要原因恐怕不在于文才技巧,而在于意挚情真。本篇正是在这一点上显示其特色,诗人从相别双方共同感受中体写一片真情,并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十分感人。

点击查看全部
朱超

朱超

南朝梁诗人

朱超(生卒年不详), 《隋书·经籍志》说他为“梁中书舍人”,原有集一卷,已佚。从他留存的诗看,他应该是梁末时人,曾追随过梁元帝萧绎。今存诗17首。其诗长于写景咏物,情致深婉,不尚华辞。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热门诗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