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二首·其二

唐代杜牧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作品别称赠别
  • 作品出处樊川文集
  •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 创作年代835年

作品简介

《赠别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组诗作品。此诗是其中的第二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歌妓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最后两句移情于烛,赋予其人的丰富感情,含思深婉,缠绵悱恻。

创作背景

《赠别二首》这首组诗是诗人杜牧在公元835年(大和九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本首诗即使其中的第二首。

  • 赏析

这是杜樊川《赠别》组诗的第二首,是诗人在大和九年(西元八三五年),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与妓女分别之作,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捨的情怀。

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捨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馀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点击查看全部
杜牧

杜牧

唐代杰出诗人、散文家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828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热门诗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