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问答

唐代李白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 作品别称山中答俗人、答俗人问
  • 作品出处全唐诗
  •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 创作年代729年

作品简介

《山中问答》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以问答形式抒发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理。全诗语言朴素,转接轻灵,活泼流利,浑然天成;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意蕴幽邃;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

创作背景

李白曾经多次隐居山林。他在少年时代,和逸人东严子隐居岷山。出川以后,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始,李白在安陆(今属湖北)居住十年,曾隐居白兆山桃花岩。《山中问答》此诗当作于开元十七年(729年)或十八年(730年)李白在白兆山桃花岩隐居时期。

  • 赏析

《山中问答》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俗人的疑问,就是李白为何要隐居。可是他的隐居,却实在不容易说得那么清楚,使得俗人能够明白;而且这样的事,对俗人不便说,也无必要说起,所以他就「笑而不答。」李白所以隐居,是有意造就声誉,好取得有力的人的推荐,更便捷地走上仕宦的道路。他真诚地爱好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他的隐居,可不是遁世,而是想要等待时机到来,就做一番「济苍生」、「安社稷」的事业。及到功业既成,就飘然引退,「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隐居的思想是这样复杂而且充满矛盾,他难以跟俗人说明白。这里「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笑而不答心自闲」,李白此时的心情是很安闲的,神态有些悠然自得。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这两句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李白《夜下征虏亭》)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别有天地非人间」,其言外之意是,碧山桃花源别有天地,妙趣无穷,他就爱在这山中隐居。诗人在前面对俗人的疑问「笑而不答」’在这里才作出了巧妙的回答。「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只要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这里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体现出矛盾的对立统一。

《山中问答》这首诗完全是口头语,很朴素,像行云流水似的,流畅自然,浑然天成。如李白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形象可感,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后两句意境甚美,构思很巧妙,更使全诗为之增色。

点击查看全部
李白

李白(诗仙)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热门诗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