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度帖

唐代李世民

原文 译文 拼音版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 文学体裁字帖

作品简介

《两度帖》即唐太宗出征高丽时,给皇太子李治写的私信。这封信充分表现了唐太宗的爱子之情,展现了这位伟大帝王作为父亲时细腻的一面。

创作背景

李治长孙皇后所生,皇后去世后,与妹妹晋阳公主李明达一起被唐太宗带在身边亲自抚养长大,因此唐太宗对兄妹俩万般呵护宠爱。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出征高句丽,在定州与儿子李治分别时,父子俩商量好为方便及时了解彼此的生活起居情况,李治会经常写问安信(飞驿递表起居),而唐太宗收到信后也会立即回信(递敕垂报)。但有一次,唐太宗都收到来自大内的奏表两次了,却还不见儿子这边的来信,于是他万分着急,后来在得到李治的来信后立即回信向儿子表达了担忧之心并告知他辽东战场方面的状况,这封信就是两度帖。

  • 赏析

唐太宗是一个感情比较外放的帝王,他与贞观群臣的君臣感情一直为人称道。此篇《两度贴》又使其与李治父子之间的细腻感情表露无疑。

此篇开头写了自己由于很久接不到儿子的书信因此内心十分担忧,“忌欲恒死”之语将一个父亲对爱子安危的担忧之情刻画得十分形象,也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后篇写道得到书信后的心安,“忧惶顿解”一语表现出作者内心从担忧焦虑到心安的变化。从字里行间仿佛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收信的一刻心里悬的大石落地的心情。而后的“死而更生”更是加深了这种感情变化。作者心情平复之后便很自然的开始了作为父亲对子女关心,告知爱子如有病痛就要即时写信告知,可知之前久接不到信的阴影在作者心中还未完全散去。到此可以看出这就是一份非常普通的家信,信里无处不体现了一个父亲对远方儿子的关爱。

而由于这个作者是唐太宗更是使此信增添了其独特性,也使它倍受关注。宋朝文学家苏轼曾在《题唐太宗帖》时评“太宗慷暴如此,至于妻、子间,乃有‘忌欲均死’之语,固牵于爱者也。”可以说这篇口语化的书信完全褪去了唐太宗身上帝王的威严光彩,但同时又使唐太宗对爱子李治的父爱光辉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这篇帖子最珍贵闪亮之处。

唐太宗的书法以行云流水般的行书,饮誉古今。他的行书作品,除堪称皇皇巨制的《温泉铭》、《晋祠铭》外,就是平时信手拈来的小品,也多写得使转清劲,俊逸多姿。

两度帖为唐太宗的一通尺牍,帖上所书,虽属信手随意之作,可却点画顿挫,提按分明,结字布局,映带而生,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太宗书法学习王羲之所谓的清新意趣。原来平时,太宗对于王羲之的书法,可谓倾倒备至,心摹手追,尤其是对于王羲之所书写的《兰亭序》,更是浸淫得入了迷,有时兴致来时,在半夜睡寝中也会披衣挑灯,起来孜孜临写。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的行书,深得王羲之自然流媚,烟霏露结之妙。

点击查看全部
李世民

李世民(唐太宗)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公元627~649年在位。唐王朝的建立,他起了重要作用。即位后,常以隋亡为戒,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知人善任,注重纳谏,励精图治,使唐初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史称的“贞观之治”。在文学上,他也有一定的造诣,写了一些诗歌。著有《唐太宗集》。

查看更多

相关诗词

热门诗词

更多